台灣具有人情味的共食文化
走訪了這麼多的國家,我真的發自內心覺得,台灣的飲食文化真的獨具特色,尤其是在家庭之間的用餐方面,台灣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圍爐文化,每到年節或重要節日,台灣家庭常會聚在一起「圍爐」,圍爐是一個象徵家人團聚的傳統,親朋好友大家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鍋前,共同享用美食。圍爐不僅只是為了飽餐一頓,圍爐更是親朋好友彼此情感交流的聚會,是每個人共同分享美好的時光、增進彼此情感的機會,我們也會看見,台灣人用餐時經常使用公筷母匙,確保自己的口水不會去沾染到桌上的菜餚,這是一種確保衛生的做法,同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在共食文化中反映出台灣人對衛生健康的重視。
另外,用餐禮儀也是台灣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的父母從小就會教導孩子「不挑食」是一種美德,因為挑食不僅會被視為一種浪費食物,更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台灣人認為不挑食材是對農民最大的尊重,更有句俗語「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在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不該浪費食物,這些看似簡單的禮儀與價值觀,反映了台灣家庭對於珍惜、尊重與分享的重視。
日本、美國、法國的用餐文化
與台灣相比,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獨特的用餐文化,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 日本:在日本,用餐前說“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是一個重要的習慣,這短短的幾個字中包含了對食物、對廚師以及自然的感謝之情。這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也是對飲食本身的珍視,體現了日本文化中注重禮儀與感恩的價值觀。
- 美國:美國的用餐文化則與台灣截然不同。美國人更習慣於個人份量制,每人一盤各自享用,並且大多數家庭不習慣共食的形式,對於飲食方面,美國人更希望強調保有個人的自由與空間,反映了美國社會重視個人自主的精神。像火鍋這樣需要大家一起煮的餐飲形式,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可能有些不習慣。
- 法國:法國的用餐文化強調享受和社交。在法國,用餐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生活的享受,用餐時,法國人喜歡花時間慢慢的吃,並且重視餐桌上的對話,他們認為,餐桌上的談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促進家人與朋友之間聯繫的重要環節,這一點與台灣的飲食文化不謀而合,因此,法國的用餐總是伴隨著悠閒而愉快的氛圍。
從不同的飲食文化培養國際觀
在現代社會,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我江國團就是在這樣環境下成長,我也認為這些多元文化的成長經驗和文化教育,對我的成長非常有幫助,我也希望讓我的孩子從小就接觸並學習到各種不同的用餐文化與禮儀,這樣的多元文化環境,有助於他們從小培養國際觀,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
我也覺得,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文化的用餐方式,也能夠讓我們很好的去學會包容和理解,在不同的場合中,我們可能需要適應不同的餐桌禮儀,了解他人的飲食習慣,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開放心態的體現,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和共通點,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也促進了他們的成長,讓他們更加具有全球視野。
飲食文化在每個國家的家庭和社會當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某些國家的飲食文化,譬如台灣,對於台灣人來說,用餐不僅僅只是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是一個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聯繫的重要時刻,台灣的共食文化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分享,美國的用餐方式讓我們珍視個人的自由,而日本和法國的用餐習慣則讓我們體會到對食物的感恩與對生活的享受。
透過不同文化的飲食方式,我們可以學習到各種價值觀,並且在家庭中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讓用餐成為促進家庭和諧和文化交流的美好時刻,是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