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最近回老家跟家人聚餐,我老婆問我媽我們小時候都怎麼吃,我弟反映超大,我是幸福的美食童年,對他來說卻是詭異的魔鬼食物童年,主要因為我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則是擁有日本和台灣血統的混血兒,這讓我們家的餐桌上,常常出現中西合併的場景。這種飲食文化的融合,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可能頗具挑戰性,但在我們家,這已經變成了一種有趣的日常,不過,我和我弟弟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對我來說,從小能夠接觸到這樣多元的飲食文化,真的算是一種很大很大的福氣。我總覺得,無論是父親那份大塊牛排、熔岩般的起司漢堡,還是母親烤製的香嫩魚片和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這些食物各有各的魅力。而我們的餐桌上,總是能夠看到兩者的完美結合——一邊是美式烤肉,另一邊是台式炒菜或日式燒魚,偶爾甚至還會有壽司和炸雞同時出現,對我來說根本就是美食天堂。
但這對我弟弟來說,可不完全是件令人期待的事。我弟弟是一個非常挑食的人,對於飲食,他的接受度非常有限,特別是面對媽媽準備的亞洲料理時。他從小就偏愛簡單直接的美式餐點,像是披薩、漢堡和薯條這類「一目了然」的食物。而當我和我爸因為一盤烤魚或一碗滷肉飯而露出笑容時,我弟弟通常會擺出一副非常抗拒的表情,有時甚至會發出些許抗議:「這是什麼東西?看起來又黑又油的,我不要吃,我要薯條!」
這就造成了我們家餐桌上的有趣對比。每當媽媽準備比較具有「實驗性」的菜餚時(像是將美式牛排配上日式醬汁,或者烤雞裡加點台灣風味的滷料),我就會特別興奮,因為這代表著一場飲食文化的交融時刻,我總是對媽媽做新的味道充滿好奇和期待。而我弟弟的反應則剛好相反,他往往皺著眉頭,端著叉子小心翼翼地試探,似乎害怕這些食物會和他想像中的味道有太大的出入。可以說,在我們家,媽媽每次「創意料理」上桌時,基本上都是在我們兩兄弟之間進行的一場小型「文化大考驗」。我老婆聽到這就已經笑到不行,尤其是我們兩兄弟繪聲繪影的描述的時候,但不管怎樣媽媽做的,總是最好的。
我印象中在我高中的時候,媽媽特別準備了一道「美式漢堡搭配日式醬油醃漬菜」的料理。我爸和我一邊吃一邊大呼這種東西「絕了!」,我覺得這種東西只有我們家才有可能做出來!但我弟弟只是瞄了一眼,看到漢堡裡夾著不太熟悉的日式配菜後,果斷地推開盤子,說:「我還是吃炸雞好了!」。結果那天,他的晚餐就是我爸額外做的炸雞,而我和我爸則美滋滋地享受我媽的創意料理。
當然,隨著我們長大,這樣的飲食習慣逐漸變成了家庭中的一種特色。對我來說,我欣然接受並享受這樣的融合,這讓我後來在工作中,特別是在餐飲業裡,對不同國家的菜餚和風味充滿了好奇和包容。我喜歡探索,嘗試將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到我自己對飲食的理解中,這或許就是從小習慣於這樣多元的餐桌所帶來的好處吧。而我弟弟呢?他則依然保持著對「創新」飲食的謹慎,對於陌生的口味,他還是需要一段適應期。
但我們家的飲食安排從來沒有讓任何一個人感到被忽視。我爸媽對我們的飲食需求都非常尊重,總是盡可能地找到能夠兼顧大家口味的平衡點。如果今天的主菜比較偏亞洲風格,那麼一定會有一些美式的配菜,比如我爸常做的土豆泥或者美式沙拉。而如果今天的主菜是牛排或烤肉,我媽則會準備一些清爽的日式配菜來中和油膩感。這種「多元兼容」的安排,讓我們家的每頓晚餐都成為了美食探索之旅,既不會讓誰覺得太過陌生,也總能滿足每個人的口味。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我學會了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與風味。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棒的體驗,讓我能夠在不同的食物面前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培養了我對餐飲業的興趣。反觀我弟弟,他雖然仍然偏愛他熟悉的美式餐點,但偶爾在父母的影響下,他也會嘗試一些亞洲風味的菜餚,特別是在他逐漸意識到,這其實也是家人愛的一部分表現方式,其實他認真嘗試後就不會太抗拒了,重點是媽媽做的真的很好吃,不管她怎麼搭,總是可以搭出一個新高度。
我們家的餐桌文化可以說是一場東西方的飲食冒險。這不僅讓我們從小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飲食文化,也讓我和我弟弟在這些文化差異中,體驗到了飲食的多樣性和家庭的愛。我相信,這樣的經歷不僅塑造了我們各自的性格,還讓我們在面對未來的飲食選擇時,能夠更加從容與自信。每一份美食背後,都是一種文化的表達,而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餐桌上學會了尊重和欣賞這份美味的多樣性。